郭莹莹:做居民的“自家人”


(资料图)

“这新来的小丫头胆小啊,话都说不出来”。2019年,刚大学毕业的郭莹莹来到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宋疃社区工作,毫无社会经验的她在入户调查时说不出话来,社区王大爷的这句话让她尤为尴尬。

“不知道为什么,打声招呼后就大脑一片空白,好在前辈及时救场。”郭莹莹说,“虽然大爷是笑着说的玩笑话,但我深刻意识到不能让性格成为我工作的短板。”此后,郭莹莹积极参与社区活动,做到脑袋勤、眼睛勤、嘴巴勤、手脚勤,主动接待来访群众并和他们沟通,把百姓提出的大大小小的问题记录下来,和社区领导、前辈一起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,在磨练自己的同时,实实在在地做到听民意、帮民困、解民忧。

“小丫头成长得很快啊,下次有事情我还找你啊”。在低保入户核查工作中,郭莹莹再一次站在王大爷家门口,详细了解大爷近期的身体状况、子女就业及劳动能力等情况,查阅住院病历及结算单等相关材料,熟练无误地做好入户登记后,耐心向大爷解释目前的低保救助政策及其他帮扶政策,对他有困惑的地方及时答疑解惑。随后,王大爷向郭莹莹竖起了大拇指。

社区很小,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;社区很大,和群众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。郭莹莹坦言,面对复杂琐碎的社区工作,确实会感觉喘不过气来,甚至觉得委屈。下班回到家后看到朋友圈同龄伙伴晒出的旅游照、美食照后崩溃大哭。

“曾经有位居民特意跑到领导那儿告我的状,说我工作不负责,好在领导发现是对方的材料提交延迟了,责不在我。”郭莹莹回忆道,“第二天那位居民竟然带着自家种的两个大西瓜来找我,不好意思地笑着对我说‘丫头啊,我是个急性子,昨天我说的话别往心里去,吃个西瓜吧,自家种的,贼甜’。”

谈及社区工作最大的收获,郭莹莹告诉记者,居民顺利办完业务后露出满意的微笑、路上碰面时热情的招呼声是让她心头最暖的事。“当他们关心我的生活近况时,我感觉就像自家人,满足感油然而生”。几年的社区工作不但让郭莹莹实现了从学生向社会人的转变,还改变了她对社区工作的看法:居民“鸡毛蒜皮”的事都是头等大事,要想群众之所想、急群众之所急、办群众之所需,做好居民的“自家人”。

□本报记者黄慧

关键词: